提高幽默与口才的水平
目录
1.提高幽默与口才的水平
2.如何锻炼幽默口才
3.锻炼幽默口才
提高幽默与口才的水平
处世知识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诸如访友、待客、赴宴、送礼、赚物、寒喧、探病、祝贺等处世礼仪。所有这些都各有自己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习惯说法。因此,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耳濡目染都可把握。只要掌握文明、礼貌、得体、合适的原则,积极投人社会生活,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幽默言辞。
有两名法官一起去打猎。突然,从树林中跑出一只野兔。一名法官说:“这只野兔已经被判处死刑了。”说着,他举起了猎枪,结果没有打中,野兔飞似的逃走了。这名法官的神情有些尴尬。
另一名法官笑着说:“它对判决好像有些异议,所以跑到高法院去上诉了。”
掌握一定的处世知识,必须认真学习。我国历来也有“人乡随俗”之说,到哪个地方,就要了解哪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这样可能产生良好的幽默效果。
在过年的时候,小张到小李家做客。但是他家的屋子里居然有几只蚊子。
小李拿出丫蚊香,笑着说:“这么冷的天气.按理说蚊子也该是祖父级的了,都这把年纪了,居然还有精神咬人!”
小张听了,幽默地说:”对了.正因为它们是老弱残兵,所以才需要补充新鲜的血液作为营养啊!”
小李也认真严肃地说:“所以,没必要和它们动武,我们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请它们走!我想蚊子们也会通情达理的!”
掌握一些基本的处世知识,并在语言表达中巧妙地加以运用,不仅能提高幽默与口才能力.也会让你拥有更多的友谊。
如何锻炼幽默口才
机械刻板是制造幽默的常用办法。“时过境迁”的行为却还是“一如既往”,这种机械刻板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幽默。
在情况发生变化时,人会随着发生变化,如果人像机器一样,在环境改变时还一如既往,就会引人发笑。
1.行为环境出现变化
机械刻板的幽默方式,并不是什么时间都可以用,只有当行为的原有环境发生变化,而且环境明显不同的时候才可以使用。
.环境与之前的语言环境要有完全的区别。
.环境转变后,原来的语言在现在的语境中可以产生怪异的效果。
.语言需要产生惯性,在先前的环境中使用至少两次后,再转变环境。
.在这种幽默中,行为重现后的机械刻板要胜过现实的迫切要求。
2.原行为再度显现
行为重塑型的幽默,是明知道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却还把以前的行为“搬”过来上演,目的是为产生机械刻板效果,引人发笑。如果是环境变,行为也跟着变,则没有这种幽默效果。
3.效果机械刻板
机械刻板就是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只一味的遵循经验规律,不懂得变通。
从前有个人,丈母娘死了,他去请先生写一篇祭文,先生按照古本,
照抄了一篇祭妻的文章,这人看到,遂对先生说“您的文章写错了”。
先生道:“我的文章是刊定的,怎么会有错呢?只怕是你家死错人了吧。”
先生不管死者是谁,只一味地按照自己的经验套用古本,后却闹出“死错人”的笑话。现实生活中,这种机械刻板的形式或许不是很“讨好”,但是当你想要以幽默的方式开玩笑,愉悦彼此的时候,这种幽默方式是很有效果的。
锻炼幽默口才
错别字就是用错了的字和用混了的字,这一般是由于说话者知识欠缺或一时失误而造成的。说话者不但不知是错别字,反而明目张胆地使用,神态自若,这样就势必产生了滑稽幽默感。 ☆锻炼幽默口才的例子:
说话者冠冕堂皇地使用错字、别字,但自己却面不改色心不跳,不懂却装懂,把自己装成了学者,继续“道貌岸然”。
1.不知是错别字
古时候,有个县官,大字不识几个,却天天坐公堂办案。
这天县官又坐堂审案,旁边的师爷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三个人的名字:原告郁工来,被告齐卞丢,证人新釜。
县官看着原告的名字,喊道:“都上来!”
三人听到县官喊“都上来”,赶紧跑到堂前候审。
县官急了:“我喊原告,你们三个都上来干什么?”
接着,县官又喊被告的名字“齐下去!”
三人一听,又赶紧一起退出公堂。
县官一看更是生气,明明自己喊的是被告怎么三人又都下去了。
师爷一听,便知县官又读错字了,但又不好直说。只好悄悄告诉县官:“大人,您有所不知,这原告的名字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读法,叫‘郁工来’,被告的名字也有一种读法,叫‘齐卞丢’。”
县官:“那证人的名字,另外一种读法叫什么呢?”
师爷:“叫新釜。”
县官:“我估计也另有读法,要不然我就叫他‘新爹’了。”
县官目不识丁,把“郁工来”念成“都上来”,“齐卞丢”念成“齐下去”,“新釜”,念成“新爹”,自己还假装文雅,扮出一副文人书生的样子,结果错误叠出,笑话不断。
2.堂而皇之地使用错别字
某批发商店门外立着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本店另售xx”,一位顾客看见了,走进店里对店员说:“你们这个‘零售’的‘零,不对,写成别字了。”
店员却说:“我怎么可能写错,’别‘字还有个立刀旁儿呢!”
明明是这个店员自己识字不多,错把“零售”写成了“另售”,顾客提醒时自己还浑然不知,一副学识渊博的样子,使人不禁感到滑稽。
3.装出学者的样子
本身学识渊博故意装作不懂,就是真学者而不是“装学者”了。这里的“学者”,是你本身知识不足却毫不隐晦地装出一副学者风范,让别人看到就禁不住哑然失笑。
4.此种幽默,不可常用
人本无完美之人,生活中,有时知识欠缺在某些场合里并不是多么丢人的事,例如小孩对家长装学者,要好的朋友之间等。但是在某些正式场合就不能以这种方式的幽默来愉悦大家。适当地表示自己的无知会比这种幽默更让对方感到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