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小孩害羞见人不说话 孩子不说话怎么办
目录
1.6岁小孩害羞见人不说话
2.孩子不说话怎么办
3.怎么教孩子说话
6岁小孩害羞见人不说话
6岁小孩害羞见人不说话
让孩子羞于开口讲话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却有着普遍的共同点:
第一,源于先天。有些孩子生来性格内向,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甚至常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举手投足、寻路问津也要思前想后一番。
第二,父母教育失策。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胆小不加引导,孩子见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习惯性地害羞、躲避。当孩子逐渐长大后,自我意识加强,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希望把自己的“光辉形象”留在别人的心目中,为此,孩子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孩子在开口讲话时生怕被人耻笑,因此表现得不自然,过分腼腆。久而久之,更羞于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如果父母任其发展,孩子将永远无法大胆、真实、自然地表现自己,何谈有口才?
第三,怀疑自我。有些孩子因为自己身材瘦小、相貌平平或者成绩普通,和别人讲话时没有信心,患得患失。长期的谨小慎微不仅使这些孩子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使他们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这种怀疑自己的认知偏差常常是导致害羞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四,遭遇过挫折的打击。据统计,约有四分之一害羞的成人在儿时并不害羞,但是长大后却变得害羞了。这可能与遭受过别人的讽刺、嘲笑有关。这些人以前开朗大方,交往积极主动,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屡屡受挫而变得羞于启齿、消极被动。
你给宝宝做良好示范
首先你要养成热情、大方、活泼的良好性格,时时处处“言传身带”,让宝宝接受你的熏陶。善于引导生性胆怯的宝宝,鼓励他将担心将给你听,及时予以化解。特别要帮助宝宝培养不过分计较个人“面子”的习惯。
多带宝宝参加群体活动
羞涩的宝宝表面看起来不爱交往,实际上对周围的人群及环境非常感兴趣,是焦虑令他裹足不前。因此,多让孩子与周围的伙伴接触,打成一片,既消除了焦虑,顺应了他好玩的天性,又提升了他的胆量。
玩“野”一点的游戏
害羞的宝宝与大方的宝宝在玩游戏时有差别。你稍加留意会发现,害羞的宝宝更喜欢玩一些没有伤害性的、安静的游戏,如看书、画画、拼图、搭积木等。你不妨诱导他做些调整,引进一些玩沙子、抓虫子、拍皮球等不太“卫生”的项目,或跳台阶、互相追逐、抢皮球等需要一点勇气的“冒险性”项目,在这些新的游戏中一点一点地淘汰掉羞涩情绪。
多给宝宝说话的机会
在超市、商城、公园、游乐场等公共场所,让宝宝多开口和陌生人交流。例如宝宝想要某种玩具,你让他自己对营业员阿姨说,如果他扭捏不开口,就带他离开。
越早自理越不怕生
有些害羞与你给予过多的保护有关,使宝宝缺乏探索的勇气。及早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很重要。从2岁开始,从自己睡觉,发展到自己上厕所,自己刷牙洗脸,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等。自理能力强的宝宝比“父母包办”的更活跃,更愿意接触陌生人与陌生事物。
1.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当他在电话里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作业有道题不会做。”你在外面一时不能辅导他,告诉他具体时间:“你先自己想想,等妈妈回到家给你讲解,好吗?”经常忽视孩子的需要,会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
2.周末带孩子出游,征求他的意见。但不要问“你想去哪里”,而是这样问“你想去动物园还是水族馆”,给他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3.孩子犯错误时不要嘲笑他,换个时间再教他。不要当众指出,或者当时刻意强调。
4.孩子提出问题,耐心倾听。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实告诉他。让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对别人的敬畏心理,从而增加自信。
5.用商量的口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该妈妈倒杯水,好吗?”让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是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①丢下包袱,轻松开口。让孩子在开口讲话之前抛弃一切顾虑,大胆地说,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许多害羞的孩子在讲话之前往往在脑海中虚构一个赢得“满堂彩”的热烈场面,当真正面对听众时,由于过于追求完美,担心失败,害怕别人的否定性评价,这样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暗示肯定会影响能力的发挥。结果越担心、害怕,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②轻松游戏,结交朋友。孩子们玩游戏时可以结识很多小朋友,结交小伙伴可以帮助孩子慢慢地摆脱害羞心理。害羞的孩子可以一边与同龄人交往,一边观察别的孩子是怎么勇敢说话的,让其他孩子的勇气和热情感染自己。
③把陌生人当成朋友。孩子到一个陌生场合,感到有可能紧张、害羞的时候,暗示自己镇静下来,什么都不去想,把面前的陌生人当作自己的叔伯阿姨、同学朋友,就可以自然地表达。
④多到户外锻炼身体。其实,并不是把害羞的孩子推到台上就能从根本上有所改善,加强户外锻炼,是增强神经系统最有效的方法。性格内向的孩子一般也不太好动,神经系统比较脆弱,容易兴奋,一点小事就会闹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过度的神经反应得到缓和,使害羞的程度自然而然地减轻。
孩子不说话怎么办
宝宝过了1周岁,父母就会急着希望孩子说话,最好立马可以交流,但是如果宝宝老是孩子不说话怎么办,有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1、宝宝在学说话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过惊吓?
很多宝宝在刚开口说话的时候偶尔被吓到了会导致宝宝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意开口说话。家长可以自己想想孩子什么时候收到很严重的惊吓,给孩子解开心结就好了。
2、平时带宝宝的人是不是口音比较杂?
不如爸爸妈妈喜欢说普通话,爷爷奶奶喜欢说方言,有时会导致孩子思维混乱,不知道怎么讲,最后索性不说了。
3、观察宝宝的嘴巴有肌肉
有些宝宝嘴角肌肉有些紧张甚至严重到流口水,其实这是小时候没有给宝宝“哭够”导致的,妈咪可以在平时多给宝宝揉一下嘴角,肌肉放松了,宝宝说话没那么累了,就爱说了。
4、多和宝宝说话
经常和宝宝谈话,说歌谣,讲故事等,积极回应宝宝的话,不要置之不理;多教宝宝学习一些词汇;当宝宝的语言中出现错误时,不要取笑,不要故意重复他的错误,而是给予正确的示范。
经常带宝宝出去玩,和同龄的孩子多接触。
5、个体差异
孩子说话的早与晚,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正常的 语言发育 与很多因素有关,如 遗传 、听力、环境教育、智力等等,它们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因此,语言发育个体差异较大,不要太心急。
很多幼儿虽然理解能力强,但是口头表达能力弱,无法使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只会说出短词短句,这可怎么办呢?家长可以利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幼儿说出完整的句子。
1. 引导宝宝完整表达自己意愿
如果孩子用“吃饭”二字来表达“我想吃饭”,家长可以装不懂地问“‘吃饭’是什么?你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引导孩子把话说完整。尽管家长能够很敏感地感知孩子一个眼神、某个动作或者一些简单词汇背后想要表达的实际需要,但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开口说出完整的话,如果他没有清楚表达自己,就先不要理睬他。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他肯定会想方设法地向你的要求努力。
2. 家长不要用短语和孩子交流
亲子之间有着一份不说话也知道你想干什么的默契,所以只要简单几个字就能相互理解,但这种做法并不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特别是在和其他人交流时,别人难以理解孩子背后的意思。所以,不想孩子说短语,家长就应该先以身作则,在和宝宝的日常交流中尽可能说完整的句子。
家长可以用“神奇布袋”游戏来锻炼孩子说完整话语的能力。家长在布袋中放入一些小玩具,比如小汽车、小球、积木等等,妈妈和孩子轮流摸,每摸到一样玩具就说:“我摸到了什么了,我们可以干什么。”比如,摸到积木就说:“我摸到了一块积木,我们可以搭房子。”让孩子逐渐形成说话完整的思维。
3. 给孩子讲故事,让他复述
讲故事可以增强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是家长训练孩子语言的好途径。宝宝年纪小时,妈妈可以每天晚上都给宝宝睡前讲故事,像这种故事、素材的积累能够让宝宝不断地观察学习,积累词汇句子和根据情景去学习表达情感。当孩子对某个故事比较熟悉时,父母可以用提问的方法,让孩子说出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父母还可以和孩子表演故事中的情节,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培养孩子的讲述能力。
待宝宝年纪稍长,就可以鼓励宝宝跟爸妈讲故事,比如复述今天老师讲的灰姑娘故事,或者昨晚妈妈讲的那个豌豆公主的故事。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去编一些故事,或者让孩子设计故事不同的结局,这能够很好地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
说完整的话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顺利地和他人交流,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亲戚朋友家串门子,或者到公园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和同龄小朋友玩耍。同龄伙伴有共同语言,说话积极性高,而且大家在说话上都是“半路子”出身,他们想要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迫使自己的话说得清除、完整。所以这也是一种环境压力给孩子的锻炼哦!
怎么教孩子说话
有的孩子说话一着急就变得结结巴巴的大人听着就着急,孩子也着急可是越着急越是结巴越结巴越着急,这样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那么孩子为什么会结巴呢?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说话结巴是因为周围有结巴的人孩子觉得好玩,学着学着就结巴了,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1先静观其变
有些孩子自己会变好,切记你千万不要说“你怎么又结巴了?”这样只能让孩子更结巴。
2让语速慢一点、慢一点、再慢一点
孩子说话的时候容易紧张,第一句话结巴直接影响后面的话,所以在孩子开口前粑粑麻麻要引导孩子要放慢语速,告诉孩子我们慢慢说尤其是第一句话、第一个词都应该放慢,一旦第一句话没有结巴要马上鼓励孩子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就会暴涨
3孩子说话之前先唱首歌
如果孩子说话前紧张不要催促孩子不妨让他先唱一首歌,并鼓励大声的唱,可以边唱边舞怎么放松怎么来,这样紧张就会烟消云散这时再开口说话就会好很多了。
4听孩子说话时别插嘴
粑粑麻麻听孩子说话的时候应该是耐心加微笑,切忌孩子说话的时候打断孩子,比如:你这样说不对、你又结巴了、你应该这样说......因为你一插嘴孩子的情绪就变得更加的焦虑了,正确的做法是耐心听孩子说完,再正确表达一次给孩子做示范。
5积累词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粑粑麻麻可以每天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说儿歌、唱歌等形式帮助孩子积累词汇量,让孩子了解语言的韵律、节奏,孩子说话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就用我们说小鸭子哪首儿歌的速度来说就可以了,其实一点都不难是不是?这样逐步培养宝宝的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改掉口吃的毛病。
那么,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预防儿童语言发展迟缓,父母可以做些什么或特别注意些什么呢?
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应当耐心地倾听,同时不忘和孩子对视,用你的眼神和表情表达自己与语言一致的反应,比如开心,疑惑,怀疑,拒绝,等等。
孩子尝试描述某物却缺乏相应词汇时,家长应当设想孩子想说的话,用疑问的语气尝试说出正确的词语。
当孩子说话时犯了错误或尚未说完,家长切不可直接中断或纠正孩子,应先给予赞扬(例如:「嗯,宝贝真棒」),然后重述出正确的词语。在这种情况下,别批评或惩罚。
当孩子四五个月大,还处在牙牙学语时期时,如发出单音节词「ba,ma,pa」(拼音),家长不应该重复孩子发出的无意义的声音,而是应该重述出正确的表述,从而使孩子接收到更多正确的发音音素,并慢慢将其融入自己的发音,促进「呀呀用语」期到「正确语言表达」期的转变。所以,这点突显出,孩子在一岁前的语言发展准备期,尤其是 4 到 6 个月「呀呀用语」使用高峰期,父母应该格外注意给予孩子足够的正确的词语表达。
家长应多使用「儿向语」,这种语言讲得很慢,音调较高,经常重复,并强调关键词,从而能够更好地增进与孩子的沟通。例如,「抛球,宝贝!不是那个嘎嘎响的,看见了吗?对,那个就是球,抛球。」
无论是亲子间的互动还是玩伴之间的互动,都能够很好地促进儿童在不同场景的语言发展。所以,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多和孩子互动,比如陪孩子做游戏。